|
地磁車輛檢測器的算法是什么?地磁車輛檢測器都是有算法的,只不過很多人的算法都不一樣,那么今天就讓小編來給我們介紹一下地磁車輛檢測器的算法。 1.大部分設備廠家定位就是賣地磁產品。賣設備,然后對接數據給平臺方,平臺方根據設備方的數據進行業務流程,那么問題來了。一旦出現不準的問題時,平臺方說設備方的設備不行,設備方說平臺方平臺不行,最后還會扯到說運營商網絡不行等,大家相互扯皮。因為平臺不是自己,設備方根本毫無能力做數據分析和算法優化,多做一個項目也不會有任何算法上的進步和優化,只會給自己多挖坑而已。 2.做的項目不多,單個項目數量不多,沒做過大項目。很多廠家的設備基本上都是實驗室產品,單個項目上百個泊位都沒做過,就出去吹牛,不夠腳踏實地,最終導致一旦單個項目泊位數量上千時,暴露出一堆問題,此時還怎么去收場,哪有時間去優化算法,最終就是坑死業主,害死自己。 3.客觀的研發水平差異,產品靠研發,研發水平差,那產品肯定做不好。 目前在地磁算法布局上有2種類別,一是前置算法,二是后臺算法。 前置算法是把算法做在地磁傳感器中,屬于硬件層面的算法。地磁傳感器通過一定的頻率采樣數據,經過算法計算出結果,并通過無線方式上報結果值,套用流行語就是邊緣計算。但是要做好前置算法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別是在調測階段,如果算法需要優化,就要去現場一個一個更新地磁傳感器的程序,在前期非常痛苦;一旦算法穩定成熟后,前置算法就凸顯出巨大的優勢:準確率高、反應速度快、流量極小、同樣服務器可以支撐更大規模的數量等。 后置算法是把算法做在后臺服務器,屬于軟件層面的集中式算法。地磁傳感器高頻率的采樣數據,并且也是高頻率的通過網絡把原始數據發給后臺,網絡壓力巨大,傳輸的都是一些無用的原始數據而不是結果值。大家都知道要計算出一個結果肯定需要很多一定采樣頻率下的原始數據,前置算法前段采樣后直接給結果,傳輸的是一個結果(數據量極小);而后置算法需要傳輸大量原始數據到后臺后才能在后臺計算結果,既浪費流量,反應又不實時,如果網絡差,數據還要排隊等候。唯一的優勢是修改算法方便,直接后臺修改,但出問題的幾率隨著泊位數量增加而大大增加,百來個泊位可能沒問題,千把個泊位立即癱瘓都有可能。 做個簡單計算,后置算法中有部分廠家地磁傳感器做的最沒技術含量了,設計就是每分鐘采集1條原始數據發給后臺,一天需要發送1440條,也就是說反應速度至少要1分鐘,如果要30秒反應速度,他就得一天發2880條數據; 后置算法中還有部分廠家的的地磁傳感器設計有磁場變化時采樣頻率提高到1-5秒內的,連續發送10-20條數據,平時可能5-60分鐘采樣一條數據給后臺,按照一天換車20次,就得達到500-1000條數據; 而前置算法,按照一天換車20次,每次換車只發送駛入和駛離,加上平時心跳,一天大概只要100條數據以內,大概只要后置算法的1/10流量,甚至更少,一般一月只要1M流量即可滿足。 推薦選擇采用前置算法的地磁傳感器,前期辛苦點,后期就輕松多了,增加系統可靠性,也節省流量費。 以上就是地磁車輛檢測器的小編給我們介紹的車輛檢測器的算法,希望小編的分享可以幫助到大家了解到更多關于車輛檢測器的一些相關知識。 |